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湖广填四川是怎么回事,以及湖广填四川真相对应的知识点,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,不要忘了收藏本站!
内容导航:- 历史一百多年的移民运动,“湖广填四川”究竟是怎么一回事?
- “湖广填四川”是怎么一回事?对四川有什么影响?
- 历史上湖广填四川是怎么回事
- 湖广填四川是怎么回事,湖广又是今天的哪里?
- 湖广填四川是怎么回事,湖广是今天的哪里呢?
- 湖广填四川是怎么一回事?
Q1:历史一百多年的移民运动,“湖广填四川”究竟是怎么一回事?
现对“湖广填四川”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吧。湖广填四川实际上是指一次大规模的移民,发生在清朝,此次移民涉及省份数量还是挺多的,达到十几个。之所以发生这么大规模的移民是因为在明末清初的时候,由于四川经过了战争的破坏,所以导致人口锐减,为了吸引外地移民,从中央到地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,下面给大家具体解释一下“湖广填四川”。
上面说到四川人口锐减,才让导致本地十分荒凉,才想尽办法让百姓移民,那什么原因导致人口锐减呢?其实最直接的就是宋金之间的战争了,虽然四川的军民上下一心,英勇抗战,终于成功抵抗了金和蒙古的外侵,但是长期的拉锯战不仅耗尽了许多物资,而且使人民的生命也受到了很多损失,而侥幸在战争中活下来的人也因缺乏基本的生存环境而失去了性命,战争破坏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家园,吃喝供给不足,冻死的,饿死的,渴死的人很多很多,这些都导致人口锐意缩减。还有就是清初时候的战乱了,也使得本就羸弱的四川经历了一场大浩劫,接二连三的打击彻底损坏了四川的根基,人口本就稀疏,又死伤无数,有些受不了战乱的人逃离到了其他省份去避难,这样一来四川的人口少的更是可怜。
四川人口稀少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它的自然环境了,四川由于地处盆地,所以潮湿阴冷,很多人受不了当地的气候,经常生病,而当时的医疗技术又比较差,不治身亡的人很多很多,出于对死亡的恐惧他们选择离开此地,找一个适宜自己的地方去生存。
手心手背都是肉,何况四川当时还是重要边塞,所以为了四川的发展与王朝的巩固,统治者想尽一切办法让四川繁荣起来,最后证明统治者的决定是正确的,繁荣起来的四川确实为王朝的巩固做出了不少贡献。
Q2:“湖广填四川”是怎么一回事?对四川有什么影响?
“湖广填四川”是指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由政府主导的移民运动,这场移民运动主要发生在元末明初以及清朝前期,持续了约两个朝代,移民的时间长,规模大,移民人数众多,对当时四川地区的政治、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。
一、“湖广填四川”的发生背景元末明初的大移民
元朝末年,国家动荡不堪,民不聊生,全国各地相继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。其中,由徐寿辉所领导的红巾军在湖北地区发动起义。至正二十年夏,陈友谅杀徐寿辉自立为帝,徐寿辉手下明玉珍不服,于是带领二十万红巾军进入四川地区,以重庆为中心建立了“大夏”政权,自称陇蜀王。
明玉珍从湖北带入四川的士兵虽然只有二十万,但这二十万士兵加上这些士兵的家属,所以实际入蜀的人数应当有40万之多。明灭夏之后,这些士兵都留在了四川定居,成了明朝初年四川人口的主要构成。
明朝初年,国家满目疮痍,百废待兴。为了巩固统治,朱元璋决定采取大规模的移民政策,通过移民的方式使全国各地的人口达到一个较为平衡的状态,从而恢复农业生产,发展经济,以此来巩固国家政权。
洪武三年(1370年),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移民正式开始,这场移民运动共持续了22年的时间,到洪武二十六年(1393年),四川地区的人口总数已经达到了180万之多,其中有一半左右是通过移民过来的,再加上明玉珍所带来的人口,四川地区这时的移民人数占了总人口的70%左右。
朱元璋统治时期的这次大规模移民,移民人口主要来自湖北地区,成了四川地区人口增长的主要来源,为四川的发展生产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,极大地推动了四川地区的建设发展。
清朝前期的大移民
通过朱元璋统治时期的大规模移民,经过两百多年的恢复发展,到1600年,四川地区的人口已经增加到了近500万人。
但是,明朝末年,国家再次陷入动乱,农民起义遍地,大大小小的战争再加上饥荒等自然灾害的破坏,导致四川地区的人口不断减少。1644年,张献忠及其起义军三次入川,大开杀戒,对川地人民的屠杀再次导致人口急剧减少。随后清军入关,与川蜀地区的武装力量斗争的过程中,也进一步导致了人口锐减。
清朝建立后,将吴三桂分封至云南,吴三桂的叛乱时,四川地区成了主要的拉锯战场,使四川的人口又进一步减少。清朝平定了吴三桂的叛乱后,回过头一统计,得到的数字让清朝统治者大吃一惊,四川地区的人口已经由原来的500万人锐减到了50万人。
这时清朝统治者才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,为了尽快恢复农业经济,医治战争创伤,巩固封建统治,于是相继颁布移民政策鼓励外省的百姓向四川进行大规模的移民。在政府移民政策的鼓励下,湖北、湖南以及江西、广东、福建、陕西等十余省的人口,大规模进入四川,填补了四川地区因战争所损失的人口。这场移民运动从清朝初年开始,一直持续到乾隆年间结束。
二、对四川地区产生的影响
1.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以及农业的恢复发展
在统治者的鼓励之下,全国各地的大规模移民前往四川,弥补了四川地区因天灾人祸所损失的人口,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以及农业的恢复发展。
据学者统计,在清前期移民政策的影响下,四川地区的人口净增2317296人,移民人口是本地人口数量的四倍,除去移民后代,直接入川的移民有100多万人之多。这次规模空前的移民运动,对川地人口数量的增长做出了极大的贡献,极大地推动了四川地区人口的增长。
与此同时,随着移民人数的增多以及政府移民政策的激励,四川地区的大量荒地得到了开垦。随着荒地的开垦,川地的农业种植面积也在逐步扩大,再加上该地肥沃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,使得凋敝的经济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。
2.推动了四川地区文化的交融发展,产生了新文化
中华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,纷繁多彩,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各民族文化之间融合交融,推动了中华民族灿烂多姿文化的形成。而移民的过程,就是文化交融发展的过程。
在“湖广填四川”的移民人数中,湖广籍人数占大多数,这些人来到四川后,推动了楚文化与巴蜀文化的大融合大发展。移民所到之处,人们的交流往来更加频繁,以四川官话为例,湖广移民与四川当地民众在共同生活中,语言经过融合发展,经过长期的演变形成了现在的四川官话。
随着时间的流逝,各地区的人们在生产生活中,语言乡音,风俗习惯相互融合交融,形成了你中有我、我中有你的文化习俗。在共同的生活环境下,文化慢慢交流融合,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川蜀新文化。
3.推动了经济作物的传播与发展
明朝郑和下西洋期间,带回了大量的外来食物和经济作物,如玉米、红薯、棉花等,但受多种因素的限制,未能得以在全国各地推广种植,只在部分地区得到了种植,比如江西地区。
移民潮发生后,江西地区的移民进入四川地区,将这些经济作物也带到了四川,使得当地人口增多,推动了四川地区经济的快速恢复和发展。新的经济作物的引进,改变了四川地区单一的农业种植模式,推动了经济作物的传播与发展。经济作物种类的增多,使得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大为提高,使得粮食产量大为增加,人口进一步增多,也推动了经济的发展。
结语
“湖广填四川”移民运动从元末明初开始,到清朝中期结束。对四川地区的政治、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,各地区的文化相互交融碰撞,组成了新的文化,不仅使川蜀地区的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,同时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川蜀新文化,为四川地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。
参考资料:《论清前期湖广填四川移民情况及其影响》《四川地名与湖广填四川》《湖广填四川移民历史研究》《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过程》
Q3:历史上湖广填四川是怎么回事
湖广填四川历史上有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两次。由于四川在宋末元朝期间和明末时期遭受了长时间的战乱,四川人民遭到了一次次的屠戮,人口锐减。南宋时期四川人民在四川盆地抗击蒙古铁骑长达半个世纪之久,经济民生严重凋零,南宋时期四川人口近千万,赋税占全国三分之一,可到了1282年(元至元十九年)四川人口仅有60余万,赋税更是在全国排倒数,在元朝100年的统治时间里一直没有得到好的恢复。
元末明初的湖广填四川主要是自发行为,原来属于徐寿辉部下的明玉珍率军攻入巴蜀,在四川建国称帝,由于明玉珍带来的十几万部队多是由湖北地区的农民组成,所以这应该是这次“湖广填四川”的开始,期间又有大量为躲避战乱的湖广人民迁入四川,四川的人口逐渐得到恢复,至明万历六年(1578年)登记在册的四川人口为3102073人(当时还没有摊丁入亩,赋税与人头挂钩,所以实数肯定要更大)。
明末清初,四川再次经历了长时间战乱,南明政府、张献忠的农民军、清军角逐于四川盆地,这场持续三十年的战乱更是四川人民遭受了灭顶之灾。至清初顺治十八年(1661年)四川仅有人口50万(另一说8万,总之这次四川人民是遭到了灭绝式的伤害,至于是否是张献忠杀的,在这不再讨论)。湖广填四川再次展开。
明末清初的湖广填四川持续的数十年,不光是人民自发的为躲避战乱而迁入四川,更多人则是“奉旨入川”,当时清政府颁布了“楚民实川之诏”,很多都是整个村子的人被强行捆押至四川。所以这次的填四川规模要比前一次大得多,移民总数超过一百万人。因此,现在的四川人十有八九都不是老川人,而是湖广人的后裔。
Q4:湖广填四川是怎么回事,湖广又是今天的哪里?
“湖广填四川”,其实是指发生在明清时期的湖广到四川的大规模移民潮。其中,从清康熙十年(1671年) 大规模开始到乾隆四十一年(1776 年) 为止的移民运动堪称规模最大,历时105年之久。那么这场轰轰烈烈的移民浪潮究竟是这么回事?
湖广,指的就是现在的两湖(湖北、湖南)两地。历史上元代置湖广等处行中书省(简称湖广行省、湖广省),辖湖南、湖北、广西、海南、贵州大部、四川一部以及广东雷州半岛。明代和清代后只辖湖北、湖南,但仍沿用了湖广这一称呼,今之谓“湖广”,特指两湖。
众所周知,明末清初时期,发生长达34年的战乱和瘟疫,灾难几乎使得四川的人口丧失殆尽。那些曾经繁华的城池,肥美的农田都成了一片荒芜。古书记载“民无遗类,地尽抛荒”,重庆“为督臣驻节之地,哀鸿稍集,然不过数百家”;成都更是“城中人迹十三年”。曾经的“天府之国”,如今也只能成为一种记忆。有一个数据最能说明四川当时的残破凋零景象:至康熙24年,全川的人口仍只有50-60万余人。为历史最低。
在经历了如此众多的苦难之后,四川地区可谓百废待兴,急需要获得外部的支援,以求重获生机。然而摆在统治者面前的首要问题就是人口问题,于是,为了补充四川地区的人口,康熙皇帝在位期间,颁布了一系列填川政策,于是全国十几个省掀起了一场大规模的移民潮,大量湖广人氏及其他地方的人迁入四川。
随着四川人口逐渐增多,四川地区也开始慢慢重新焕发生机,约从康熙五十年起,朝廷就不再鼓励移民入川。统治者万万没有想到的是,这场大规模的移民仍然没有停止,甚至到了乾隆时期还出现大幅度的增长。从康熙颁布移民政策开始,大约155万人流入四川。到了雍正时期,由于人口过多,雍正皇帝开始限制人口流入。然而到了乾隆时期,一味放任,乃至于到了嘉庆期间,四川地区一共流入400多万人口,这造成了严重的人口过剩。
在历经几百年的人口迁移后,四川真正的土著民已经极少,更多的是来自其他省的混合居民,从而形成了今天四川、重庆人口的主要结构。曾经有一首成都《竹枝词》是这样描述的:“大姨嫁陕二姨苏,大嫂江西二嫂湖;戚友初逢问原籍,现无十世老成都。”现在土生土长的“老成都”几乎是没有的,大家都来自五湖四海,来自于“湖广填四川”移民运动。
Q5:湖广填四川是怎么回事,湖广是今天的哪里呢?
湖广填四川是指发生在清朝的一次大规模的移民
根据考证表明,江西、福建、广西等十几个省份的居民也在移民行列之中。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,四川经过战乱,导致人口急剧减少。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外地移民,其中以湖广行省人口最多。
以成都为例,清末《成都通览》曾记录“现今之成都人,原籍皆外省人”;其中,湖广占25%,河南、山东5%,陕西10%,云南、贵州15%,江西15%,安徽5%,江苏、浙江10%,广东、广西10%,福建、山西、甘肃5%。
入川规模
据《光绪广安州新志》提供的数据,湖北黄、麻籍占入广安州人数的26.64%。湖北、湖南合计约占60%。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,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积极的推动作用。其中麻城移民入川占有重要地位。
麻城移民入川的条件。从地理位置来看,四川盆地,在古代的条件下,是最佳进入四川的路线了。所以湖北麻城从元代至清前期的移民填四川中,进入四川落业的人最多。
麻城移民条件有三:一是麻城离重庆不远;二是麻城移民历史悠久,在元代、明代初年就有大 量的麻城移民入川。三是与张献忠农民起义有关。张献忠在鄂屯兵时间长,后又转战湖广、江西,特别是麻城,有许多农民入伍。故张献忠部下不少是麻城人。
张献忠失败后,有一部分人隐姓埋名留在四川。四川南川县(今属重庆南川区)的移民都是来自湖广省,尤其以麻城孝感乡鹅掌大丘人(明初麻城设四个乡,明成化年间并孝感乡入仙居乡内)为多。
整个明末清初的移民达一百多万人
有一半来自湖北、湖南。其中湖北约有30万人左右。麻城无疑占有重要比重。但麻城入四川多少人,笔者查阅麻城清代历朝县志,对移民这件大事均无记载。
据清光绪8年刻本《麻城县志》户口记载:明嘉靖35年册定麻城人口148240人。明万历47年册定人口116234人。清代年初册定人口110287人。从这个数字推论,明末清初有37953人可能是移民方式到了四川。当然这里面还包括参加张献忠农民起义人员在内。
但估计移民人数有3万人左右。这个数字如果属实,占到湖北移民人数的10%。在县级当中应当是较多的。这还不包括明代初年入四川的人数。如果算在一起估计不下10万人。
据四川大学教授胡昭曦多年前就重庆、合川、南溪、广安四地58份族谱作了研究,清代以前入四川的118户,其中湖广占有85户,而这85户中有65户来自麻城。
湖广是今天的哪里呢?
这个问题非常简单,用一句话就可以回答:湖南 湖北 广东 广西。
Q6:湖广填四川是怎么一回事?
“湖广填四川”,人们一般理解为移两湖之民,入川垦荒。细究起来,此说并非全对。“湖广填四川”,其实有狭义与广义之分。
“湖广”,作为省一级行政区域名称,早在元代就开始使用。公元1312年,元朝设置了十一个“行省”。这十一个行省即:辽阳、岭北、陕西、甘肃、四川、云南、湖广、江西、江浙、河南、征东。“行省”,是“行中书省”的简称。这十一个“行省”,管辖着元王朝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国土。当时的“湖广行省”,治武昌路,地盘包括今天的湖北、湖南、以及贵州、海南、广东、广西。明代,改行省为“承宣布政使司”。除南北两京外,将天下分置为十三个布政司,分设在江西、浙江、福建、北平、广西、四川、山东、广西、河南、陕西、湖广、山西及云南。虽然“行省”改名为“布政司”,然民间俚巷,称呼依旧,老百姓俗称之为“十三省”。
明代的“湖广布政司”,只辖湖南、湖北两省,地盘较元代大大缩小了。
清代地方官制较明代略有变革,总督,巡抚在明代系临时差遣,至清代始被固定下来成为省区一级的最高长官。后来,清廷将天下分为八督十八抚,八督为:直隶、两江、陕甘、闽浙、湖广、四川、两广、云贵;十八抚为:江苏、安徽、山东、山西、陕西、贵州、甘肃、浙江、湖南、湖北、四川、广东、广西、云南、贵州、福建、新疆、台湾。通称为十八行省或十八省。康熙以后,直隶、四川两省只设总督而无巡抚。清代的总督,一般辖两省,如川陕总督、两江总督、闽浙总督都是辖两省者。亦有辖三省或三省以上的。清代的“湖广总督”,所辖之区仍承明制,只有湖南、湖北两省。
民间所谓之“湖广填四川”,说的便是将湖南、湖北两地百姓填川移民,这是一种狭义的理解。而广义的“湖广填四川”,所指包括湖南、湖北、广东、广西、江西、山东、云贵等地的移民。据清末《成都通览》记载:经“湖广填四川”入成都籍的“成都人”,皆系“外省人”。其中湖广占25%;河南、山东5%;陕西10%;云贵10%;江西15%;安徽5%;江浙10%;广东、广西10%;福建、山西、甘肃5%。对这种现象,清末流行于世的《锦城竹枝词》有句云:“大姨嫁陕二姨苏,大嫂江西二嫂湖。戚友相逢问原籍,现无十世老成都”。《乾隆巴县志》在记录这段历史时也说:“巴渝自奢、献频躏殂龋图掖嬲吒枪选懵i锄里泯,亦鲜土著。十二里刀耕火种,楚、豫、两粤之为多。”这段文字,将川人锐减全咎于奢献之乱,固然有些太偏激。但字里行间却透露出“湖广填四川”者,除湖南,湖北人外,还有更多的是豫,粤等省人。
至于填川移民,溯其始,多言麻城孝感乡之说,这是不足为凭的。清初的麻城,不过是一小县城。孝感乡,那就小之更小了。即便尽乡以行,都是不可能填足四川的。造成此说流传,深入市井,内中因素是多方面构成的。首先元末明玉珍入川十万兵丁大多为隋州人,麻城人,早已定居巴蜀;二是张献忠攻麻城,曾得降众五万七千人,这批降众及湖北省内的壮丁被合编为“楚营”,也辗转入川,其中大部分归农落业为民,张献忠由湖北入川时,对外号称“六十万大军”,张兵败后其大部亦落籍四川;三是清初填川移民以湖广人最多。各省入川移民多是先聚湖北麻城孝感,再西上入川。故此,填川移民,冒籍麻城,充数孝感,以求庇护,盛行一时。“湖广填四川”,全川不见有川人,川人均系源自麻城孝感之说,便流传开来,历时至今!
清代两江、两广、湖广
两广:
两广同样不是单独的地名,主要指两广总督,他管辖广东省、广西省(现广西壮族自治区)。
两广总督,正式官衔为总督两广等处地方提督军务、粮饷兼巡抚事,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,总管广东和广西两省的军民政务。
两广总督的前身为顺治元年所置的广东总督,当时总督驻广州,兼辖广西。
顺治十二年,总督府迁往梧州。
康熙二年,别置广西总督,广东总督移驻廉州。
次年,撤销广西总督,广西政务复归广东总督管辖,广东总督迁驻肇庆。
雍正元年,重设广西总督,次年再次裁撤。
雍正七年,为统一西南军事指挥权,镇压苗族起事,广西政务暂归云贵总督兼辖。
雍正十二年,广西政务仍隶广东总督管辖,更号两广总督。
乾隆十一年,两广总督迁回驻广州。
光绪三十一年起,两广总督兼任广东巡抚。
两江:
两江不是单独的地名,主要指两江总督,他管辖江南、江西两省。康熙六年(1667年),因江南省人多物阜,遂分为江苏、安徽两省,分别取名于境内之重城江宁(今南京)、苏州和安庆、徽州的第一个字。此后,两江总督即辖江苏、安徽、江西三省。至于其衙门,一向设在江宁,即今之南京名胜“总统府”(煦园)所在。
两江总督的正式官衔为总督两江等处地方提督军务、粮饷、操江、统辖南河事务,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,总管江苏、安徽和江西三省的军民政务。由于清初江苏和安徽两省辖地同属江南省,因此初时该总督管辖的是江南和江西的政务,因此号两江总督。)
该职的前身为顺治四年所设置的江南江西河南三省总督,总督府驻江宁
顺治九年,总督府一度迁往南昌,该名江西总督,不过很快恢复旧制
顺治十八年和康熙十三年,江南、江西两度分置总督,不过在康熙四年和二十一年两省同归两江总督管辖
康熙元年,操江事务划归江南总督管理
康熙二十一年仍合.正式定名为两江总督
雍正元年,授与历任两江总督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之官衔
道光十一年起,两江总督兼管两淮盐政
自同治五年,历任两江总督兼管五口通商事务,授为南洋通商大臣
两广:
两广同样不是单独的地名,主要指两广总督,他管辖广东省、广西省(现广西壮族自治区)。
两广总督,正式官衔为总督两广等处地方提督军务、粮饷兼巡抚事,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,总管广东和广西两省的军民政务。
两广总督的前身为顺治元年所置的广东总督,当时总督驻广州,兼辖广西。
顺治十二年,总督府迁往梧州。
康熙二年,别置广西总督,广东总督移驻廉州。
次年,撤销广西总督,广西政务复归广东总督管辖,广东总督迁驻肇庆。
雍正元年,重设广西总督,次年再次裁撤。
雍正七年,为统一西南军事指挥权,镇压苗族起事,广西政务暂归云贵总督兼辖。
雍正十二年,广西政务仍隶广东总督管辖,更号两广总督。
乾隆十一年,两广总督迁回驻广州。
光绪三十一年起,两广总督兼任广东巡抚。
关于湖广填四川是怎么回事和湖广填四川真相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,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?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,记得收藏关注本站。
查看更多关于湖广填四川是怎么回事的详细内容...
今日天气详情" target="_blank">温度8~17°
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湖广填四川是怎么回事,以及湖广填四川真相对应的知识点,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,不要忘了收藏本站!
内容导航:- 历史一百多年的移民运动,“湖广填四川”究竟是怎么一回事?
- “湖广填四川”是怎么一回事?对四川有什么影响?
- 历史上湖广填四川是怎么回事
- 湖广填四川是怎么回事,湖广又是今天的哪里?
- 湖广填四川是怎么回事,湖广是今天的哪里呢?
- 湖广填四川是怎么一回事?
Q1:历史一百多年的移民运动,“湖广填四川”究竟是怎么一回事?
现对“湖广填四川”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吧。湖广填四川实际上是指一次大规模的移民,发生在清朝,此次移民涉及省份数量还是挺多的,达到十几个。之所以发生这么大规模的移民是因为在明末清初的时候,由于四川经过了战争的破坏,所以导致人口锐减,为了吸引外地移民,从中央到地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,下面给大家具体解释一下“湖广填四川”。
上面说到四川人口锐减,才让导致本地十分荒凉,才想尽办法让百姓移民,那什么原因导致人口锐减呢?其实最直接的就是宋金之间的战争了,虽然四川的军民上下一心,英勇抗战,终于成功抵抗了金和蒙古的外侵,但是长期的拉锯战不仅耗尽了许多物资,而且使人民的生命也受到了很多损失,而侥幸在战争中活下来的人也因缺乏基本的生存环境而失去了性命,战争破坏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家园,吃喝供给不足,冻死的,饿死的,渴死的人很多很多,这些都导致人口锐意缩减。还有就是清初时候的战乱了,也使得本就羸弱的四川经历了一场大浩劫,接二连三的打击彻底损坏了四川的根基,人口本就稀疏,又死伤无数,有些受不了战乱的人逃离到了其他省份去避难,这样一来四川的人口少的更是可怜。
四川人口稀少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它的自然环境了,四川由于地处盆地,所以潮湿阴冷,很多人受不了当地的气候,经常生病,而当时的医疗技术又比较差,不治身亡的人很多很多,出于对死亡的恐惧他们选择离开此地,找一个适宜自己的地方去生存。
手心手背都是肉,何况四川当时还是重要边塞,所以为了四川的发展与王朝的巩固,统治者想尽一切办法让四川繁荣起来,最后证明统治者的决定是正确的,繁荣起来的四川确实为王朝的巩固做出了不少贡献。
Q2:“湖广填四川”是怎么一回事?对四川有什么影响?
“湖广填四川”是指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由政府主导的移民运动,这场移民运动主要发生在元末明初以及清朝前期,持续了约两个朝代,移民的时间长,规模大,移民人数众多,对当时四川地区的政治、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。
一、“湖广填四川”的发生背景元末明初的大移民
元朝末年,国家动荡不堪,民不聊生,全国各地相继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。其中,由徐寿辉所领导的红巾军在湖北地区发动起义。至正二十年夏,陈友谅杀徐寿辉自立为帝,徐寿辉手下明玉珍不服,于是带领二十万红巾军进入四川地区,以重庆为中心建立了“大夏”政权,自称陇蜀王。
明玉珍从湖北带入四川的士兵虽然只有二十万,但这二十万士兵加上这些士兵的家属,所以实际入蜀的人数应当有40万之多。明灭夏之后,这些士兵都留在了四川定居,成了明朝初年四川人口的主要构成。
明朝初年,国家满目疮痍,百废待兴。为了巩固统治,朱元璋决定采取大规模的移民政策,通过移民的方式使全国各地的人口达到一个较为平衡的状态,从而恢复农业生产,发展经济,以此来巩固国家政权。
洪武三年(1370年),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移民正式开始,这场移民运动共持续了22年的时间,到洪武二十六年(1393年),四川地区的人口总数已经达到了180万之多,其中有一半左右是通过移民过来的,再加上明玉珍所带来的人口,四川地区这时的移民人数占了总人口的70%左右。
朱元璋统治时期的这次大规模移民,移民人口主要来自湖北地区,成了四川地区人口增长的主要来源,为四川的发展生产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,极大地推动了四川地区的建设发展。
清朝前期的大移民
通过朱元璋统治时期的大规模移民,经过两百多年的恢复发展,到1600年,四川地区的人口已经增加到了近500万人。
但是,明朝末年,国家再次陷入动乱,农民起义遍地,大大小小的战争再加上饥荒等自然灾害的破坏,导致四川地区的人口不断减少。1644年,张献忠及其起义军三次入川,大开杀戒,对川地人民的屠杀再次导致人口急剧减少。随后清军入关,与川蜀地区的武装力量斗争的过程中,也进一步导致了人口锐减。
清朝建立后,将吴三桂分封至云南,吴三桂的叛乱时,四川地区成了主要的拉锯战场,使四川的人口又进一步减少。清朝平定了吴三桂的叛乱后,回过头一统计,得到的数字让清朝统治者大吃一惊,四川地区的人口已经由原来的500万人锐减到了50万人。
这时清朝统治者才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,为了尽快恢复农业经济,医治战争创伤,巩固封建统治,于是相继颁布移民政策鼓励外省的百姓向四川进行大规模的移民。在政府移民政策的鼓励下,湖北、湖南以及江西、广东、福建、陕西等十余省的人口,大规模进入四川,填补了四川地区因战争所损失的人口。这场移民运动从清朝初年开始,一直持续到乾隆年间结束。
二、对四川地区产生的影响
1.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以及农业的恢复发展
在统治者的鼓励之下,全国各地的大规模移民前往四川,弥补了四川地区因天灾人祸所损失的人口,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以及农业的恢复发展。
据学者统计,在清前期移民政策的影响下,四川地区的人口净增2317296人,移民人口是本地人口数量的四倍,除去移民后代,直接入川的移民有100多万人之多。这次规模空前的移民运动,对川地人口数量的增长做出了极大的贡献,极大地推动了四川地区人口的增长。
与此同时,随着移民人数的增多以及政府移民政策的激励,四川地区的大量荒地得到了开垦。随着荒地的开垦,川地的农业种植面积也在逐步扩大,再加上该地肥沃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,使得凋敝的经济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。
2.推动了四川地区文化的交融发展,产生了新文化
中华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,纷繁多彩,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各民族文化之间融合交融,推动了中华民族灿烂多姿文化的形成。而移民的过程,就是文化交融发展的过程。
在“湖广填四川”的移民人数中,湖广籍人数占大多数,这些人来到四川后,推动了楚文化与巴蜀文化的大融合大发展。移民所到之处,人们的交流往来更加频繁,以四川官话为例,湖广移民与四川当地民众在共同生活中,语言经过融合发展,经过长期的演变形成了现在的四川官话。
随着时间的流逝,各地区的人们在生产生活中,语言乡音,风俗习惯相互融合交融,形成了你中有我、我中有你的文化习俗。在共同的生活环境下,文化慢慢交流融合,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川蜀新文化。
3.推动了经济作物的传播与发展
明朝郑和下西洋期间,带回了大量的外来食物和经济作物,如玉米、红薯、棉花等,但受多种因素的限制,未能得以在全国各地推广种植,只在部分地区得到了种植,比如江西地区。
移民潮发生后,江西地区的移民进入四川地区,将这些经济作物也带到了四川,使得当地人口增多,推动了四川地区经济的快速恢复和发展。新的经济作物的引进,改变了四川地区单一的农业种植模式,推动了经济作物的传播与发展。经济作物种类的增多,使得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大为提高,使得粮食产量大为增加,人口进一步增多,也推动了经济的发展。
结语
“湖广填四川”移民运动从元末明初开始,到清朝中期结束。对四川地区的政治、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,各地区的文化相互交融碰撞,组成了新的文化,不仅使川蜀地区的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,同时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川蜀新文化,为四川地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。
参考资料:《论清前期湖广填四川移民情况及其影响》《四川地名与湖广填四川》《湖广填四川移民历史研究》《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过程》
Q3:历史上湖广填四川是怎么回事
湖广填四川历史上有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两次。由于四川在宋末元朝期间和明末时期遭受了长时间的战乱,四川人民遭到了一次次的屠戮,人口锐减。南宋时期四川人民在四川盆地抗击蒙古铁骑长达半个世纪之久,经济民生严重凋零,南宋时期四川人口近千万,赋税占全国三分之一,可到了1282年(元至元十九年)四川人口仅有60余万,赋税更是在全国排倒数,在元朝100年的统治时间里一直没有得到好的恢复。
元末明初的湖广填四川主要是自发行为,原来属于徐寿辉部下的明玉珍率军攻入巴蜀,在四川建国称帝,由于明玉珍带来的十几万部队多是由湖北地区的农民组成,所以这应该是这次“湖广填四川”的开始,期间又有大量为躲避战乱的湖广人民迁入四川,四川的人口逐渐得到恢复,至明万历六年(1578年)登记在册的四川人口为3102073人(当时还没有摊丁入亩,赋税与人头挂钩,所以实数肯定要更大)。
明末清初,四川再次经历了长时间战乱,南明政府、张献忠的农民军、清军角逐于四川盆地,这场持续三十年的战乱更是四川人民遭受了灭顶之灾。至清初顺治十八年(1661年)四川仅有人口50万(另一说8万,总之这次四川人民是遭到了灭绝式的伤害,至于是否是张献忠杀的,在这不再讨论)。湖广填四川再次展开。
明末清初的湖广填四川持续的数十年,不光是人民自发的为躲避战乱而迁入四川,更多人则是“奉旨入川”,当时清政府颁布了“楚民实川之诏”,很多都是整个村子的人被强行捆押至四川。所以这次的填四川规模要比前一次大得多,移民总数超过一百万人。因此,现在的四川人十有八九都不是老川人,而是湖广人的后裔。
Q4:湖广填四川是怎么回事,湖广又是今天的哪里?
“湖广填四川”,其实是指发生在明清时期的湖广到四川的大规模移民潮。其中,从清康熙十年(1671年) 大规模开始到乾隆四十一年(1776 年) 为止的移民运动堪称规模最大,历时105年之久。那么这场轰轰烈烈的移民浪潮究竟是这么回事?
湖广,指的就是现在的两湖(湖北、湖南)两地。历史上元代置湖广等处行中书省(简称湖广行省、湖广省),辖湖南、湖北、广西、海南、贵州大部、四川一部以及广东雷州半岛。明代和清代后只辖湖北、湖南,但仍沿用了湖广这一称呼,今之谓“湖广”,特指两湖。
众所周知,明末清初时期,发生长达34年的战乱和瘟疫,灾难几乎使得四川的人口丧失殆尽。那些曾经繁华的城池,肥美的农田都成了一片荒芜。古书记载“民无遗类,地尽抛荒”,重庆“为督臣驻节之地,哀鸿稍集,然不过数百家”;成都更是“城中人迹十三年”。曾经的“天府之国”,如今也只能成为一种记忆。有一个数据最能说明四川当时的残破凋零景象:至康熙24年,全川的人口仍只有50-60万余人。为历史最低。
在经历了如此众多的苦难之后,四川地区可谓百废待兴,急需要获得外部的支援,以求重获生机。然而摆在统治者面前的首要问题就是人口问题,于是,为了补充四川地区的人口,康熙皇帝在位期间,颁布了一系列填川政策,于是全国十几个省掀起了一场大规模的移民潮,大量湖广人氏及其他地方的人迁入四川。
随着四川人口逐渐增多,四川地区也开始慢慢重新焕发生机,约从康熙五十年起,朝廷就不再鼓励移民入川。统治者万万没有想到的是,这场大规模的移民仍然没有停止,甚至到了乾隆时期还出现大幅度的增长。从康熙颁布移民政策开始,大约155万人流入四川。到了雍正时期,由于人口过多,雍正皇帝开始限制人口流入。然而到了乾隆时期,一味放任,乃至于到了嘉庆期间,四川地区一共流入400多万人口,这造成了严重的人口过剩。
在历经几百年的人口迁移后,四川真正的土著民已经极少,更多的是来自其他省的混合居民,从而形成了今天四川、重庆人口的主要结构。曾经有一首成都《竹枝词》是这样描述的:“大姨嫁陕二姨苏,大嫂江西二嫂湖;戚友初逢问原籍,现无十世老成都。”现在土生土长的“老成都”几乎是没有的,大家都来自五湖四海,来自于“湖广填四川”移民运动。
Q5:湖广填四川是怎么回事,湖广是今天的哪里呢?
湖广填四川是指发生在清朝的一次大规模的移民
根据考证表明,江西、福建、广西等十几个省份的居民也在移民行列之中。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,四川经过战乱,导致人口急剧减少。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外地移民,其中以湖广行省人口最多。
以成都为例,清末《成都通览》曾记录“现今之成都人,原籍皆外省人”;其中,湖广占25%,河南、山东5%,陕西10%,云南、贵州15%,江西15%,安徽5%,江苏、浙江10%,广东、广西10%,福建、山西、甘肃5%。
入川规模
据《光绪广安州新志》提供的数据,湖北黄、麻籍占入广安州人数的26.64%。湖北、湖南合计约占60%。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,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积极的推动作用。其中麻城移民入川占有重要地位。
麻城移民入川的条件。从地理位置来看,四川盆地,在古代的条件下,是最佳进入四川的路线了。所以湖北麻城从元代至清前期的移民填四川中,进入四川落业的人最多。
麻城移民条件有三:一是麻城离重庆不远;二是麻城移民历史悠久,在元代、明代初年就有大 量的麻城移民入川。三是与张献忠农民起义有关。张献忠在鄂屯兵时间长,后又转战湖广、江西,特别是麻城,有许多农民入伍。故张献忠部下不少是麻城人。
张献忠失败后,有一部分人隐姓埋名留在四川。四川南川县(今属重庆南川区)的移民都是来自湖广省,尤其以麻城孝感乡鹅掌大丘人(明初麻城设四个乡,明成化年间并孝感乡入仙居乡内)为多。
整个明末清初的移民达一百多万人
有一半来自湖北、湖南。其中湖北约有30万人左右。麻城无疑占有重要比重。但麻城入四川多少人,笔者查阅麻城清代历朝县志,对移民这件大事均无记载。
据清光绪8年刻本《麻城县志》户口记载:明嘉靖35年册定麻城人口148240人。明万历47年册定人口116234人。清代年初册定人口110287人。从这个数字推论,明末清初有37953人可能是移民方式到了四川。当然这里面还包括参加张献忠农民起义人员在内。
但估计移民人数有3万人左右。这个数字如果属实,占到湖北移民人数的10%。在县级当中应当是较多的。这还不包括明代初年入四川的人数。如果算在一起估计不下10万人。
据四川大学教授胡昭曦多年前就重庆、合川、南溪、广安四地58份族谱作了研究,清代以前入四川的118户,其中湖广占有85户,而这85户中有65户来自麻城。
湖广是今天的哪里呢?
这个问题非常简单,用一句话就可以回答:湖南 湖北 广东 广西。
Q6:湖广填四川是怎么一回事?
“湖广填四川”,人们一般理解为移两湖之民,入川垦荒。细究起来,此说并非全对。“湖广填四川”,其实有狭义与广义之分。
“湖广”,作为省一级行政区域名称,早在元代就开始使用。公元1312年,元朝设置了十一个“行省”。这十一个行省即:辽阳、岭北、陕西、甘肃、四川、云南、湖广、江西、江浙、河南、征东。“行省”,是“行中书省”的简称。这十一个“行省”,管辖着元王朝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国土。当时的“湖广行省”,治武昌路,地盘包括今天的湖北、湖南、以及贵州、海南、广东、广西。明代,改行省为“承宣布政使司”。除南北两京外,将天下分置为十三个布政司,分设在江西、浙江、福建、北平、广西、四川、山东、广西、河南、陕西、湖广、山西及云南。虽然“行省”改名为“布政司”,然民间俚巷,称呼依旧,老百姓俗称之为“十三省”。
明代的“湖广布政司”,只辖湖南、湖北两省,地盘较元代大大缩小了。
清代地方官制较明代略有变革,总督,巡抚在明代系临时差遣,至清代始被固定下来成为省区一级的最高长官。后来,清廷将天下分为八督十八抚,八督为:直隶、两江、陕甘、闽浙、湖广、四川、两广、云贵;十八抚为:江苏、安徽、山东、山西、陕西、贵州、甘肃、浙江、湖南、湖北、四川、广东、广西、云南、贵州、福建、新疆、台湾。通称为十八行省或十八省。康熙以后,直隶、四川两省只设总督而无巡抚。清代的总督,一般辖两省,如川陕总督、两江总督、闽浙总督都是辖两省者。亦有辖三省或三省以上的。清代的“湖广总督”,所辖之区仍承明制,只有湖南、湖北两省。
民间所谓之“湖广填四川”,说的便是将湖南、湖北两地百姓填川移民,这是一种狭义的理解。而广义的“湖广填四川”,所指包括湖南、湖北、广东、广西、江西、山东、云贵等地的移民。据清末《成都通览》记载:经“湖广填四川”入成都籍的“成都人”,皆系“外省人”。其中湖广占25%;河南、山东5%;陕西10%;云贵10%;江西15%;安徽5%;江浙10%;广东、广西10%;福建、山西、甘肃5%。对这种现象,清末流行于世的《锦城竹枝词》有句云:“大姨嫁陕二姨苏,大嫂江西二嫂湖。戚友相逢问原籍,现无十世老成都”。《乾隆巴县志》在记录这段历史时也说:“巴渝自奢、献频躏殂龋图掖嬲吒枪选懵i锄里泯,亦鲜土著。十二里刀耕火种,楚、豫、两粤之为多。”这段文字,将川人锐减全咎于奢献之乱,固然有些太偏激。但字里行间却透露出“湖广填四川”者,除湖南,湖北人外,还有更多的是豫,粤等省人。
至于填川移民,溯其始,多言麻城孝感乡之说,这是不足为凭的。清初的麻城,不过是一小县城。孝感乡,那就小之更小了。即便尽乡以行,都是不可能填足四川的。造成此说流传,深入市井,内中因素是多方面构成的。首先元末明玉珍入川十万兵丁大多为隋州人,麻城人,早已定居巴蜀;二是张献忠攻麻城,曾得降众五万七千人,这批降众及湖北省内的壮丁被合编为“楚营”,也辗转入川,其中大部分归农落业为民,张献忠由湖北入川时,对外号称“六十万大军”,张兵败后其大部亦落籍四川;三是清初填川移民以湖广人最多。各省入川移民多是先聚湖北麻城孝感,再西上入川。故此,填川移民,冒籍麻城,充数孝感,以求庇护,盛行一时。“湖广填四川”,全川不见有川人,川人均系源自麻城孝感之说,便流传开来,历时至今!
清代两江、两广、湖广
两广:
两广同样不是单独的地名,主要指两广总督,他管辖广东省、广西省(现广西壮族自治区)。
两广总督,正式官衔为总督两广等处地方提督军务、粮饷兼巡抚事,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,总管广东和广西两省的军民政务。
两广总督的前身为顺治元年所置的广东总督,当时总督驻广州,兼辖广西。
顺治十二年,总督府迁往梧州。
康熙二年,别置广西总督,广东总督移驻廉州。
次年,撤销广西总督,广西政务复归广东总督管辖,广东总督迁驻肇庆。
雍正元年,重设广西总督,次年再次裁撤。
雍正七年,为统一西南军事指挥权,镇压苗族起事,广西政务暂归云贵总督兼辖。
雍正十二年,广西政务仍隶广东总督管辖,更号两广总督。
乾隆十一年,两广总督迁回驻广州。
光绪三十一年起,两广总督兼任广东巡抚。
两江:
两江不是单独的地名,主要指两江总督,他管辖江南、江西两省。康熙六年(1667年),因江南省人多物阜,遂分为江苏、安徽两省,分别取名于境内之重城江宁(今南京)、苏州和安庆、徽州的第一个字。此后,两江总督即辖江苏、安徽、江西三省。至于其衙门,一向设在江宁,即今之南京名胜“总统府”(煦园)所在。
两江总督的正式官衔为总督两江等处地方提督军务、粮饷、操江、统辖南河事务,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,总管江苏、安徽和江西三省的军民政务。由于清初江苏和安徽两省辖地同属江南省,因此初时该总督管辖的是江南和江西的政务,因此号两江总督。)
该职的前身为顺治四年所设置的江南江西河南三省总督,总督府驻江宁
顺治九年,总督府一度迁往南昌,该名江西总督,不过很快恢复旧制
顺治十八年和康熙十三年,江南、江西两度分置总督,不过在康熙四年和二十一年两省同归两江总督管辖
康熙元年,操江事务划归江南总督管理
康熙二十一年仍合.正式定名为两江总督
雍正元年,授与历任两江总督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之官衔
道光十一年起,两江总督兼管两淮盐政
自同治五年,历任两江总督兼管五口通商事务,授为南洋通商大臣
两广:
两广同样不是单独的地名,主要指两广总督,他管辖广东省、广西省(现广西壮族自治区)。
两广总督,正式官衔为总督两广等处地方提督军务、粮饷兼巡抚事,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,总管广东和广西两省的军民政务。
两广总督的前身为顺治元年所置的广东总督,当时总督驻广州,兼辖广西。
顺治十二年,总督府迁往梧州。
康熙二年,别置广西总督,广东总督移驻廉州。
次年,撤销广西总督,广西政务复归广东总督管辖,广东总督迁驻肇庆。
雍正元年,重设广西总督,次年再次裁撤。
雍正七年,为统一西南军事指挥权,镇压苗族起事,广西政务暂归云贵总督兼辖。
雍正十二年,广西政务仍隶广东总督管辖,更号两广总督。
乾隆十一年,两广总督迁回驻广州。
光绪三十一年起,两广总督兼任广东巡抚。
关于湖广填四川是怎么回事和湖广填四川真相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,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?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,记得收藏关注本站。
查看更多关于湖广填四川是怎么回事的详细内容...
今日天气详情" target="_blank">湿度46%
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湖广填四川是怎么回事,以及湖广填四川真相对应的知识点,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,不要忘了收藏本站!
内容导航:- 历史一百多年的移民运动,“湖广填四川”究竟是怎么一回事?
- “湖广填四川”是怎么一回事?对四川有什么影响?
- 历史上湖广填四川是怎么回事
- 湖广填四川是怎么回事,湖广又是今天的哪里?
- 湖广填四川是怎么回事,湖广是今天的哪里呢?
- 湖广填四川是怎么一回事?
Q1:历史一百多年的移民运动,“湖广填四川”究竟是怎么一回事?
现对“湖广填四川”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吧。湖广填四川实际上是指一次大规模的移民,发生在清朝,此次移民涉及省份数量还是挺多的,达到十几个。之所以发生这么大规模的移民是因为在明末清初的时候,由于四川经过了战争的破坏,所以导致人口锐减,为了吸引外地移民,从中央到地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,下面给大家具体解释一下“湖广填四川”。
上面说到四川人口锐减,才让导致本地十分荒凉,才想尽办法让百姓移民,那什么原因导致人口锐减呢?其实最直接的就是宋金之间的战争了,虽然四川的军民上下一心,英勇抗战,终于成功抵抗了金和蒙古的外侵,但是长期的拉锯战不仅耗尽了许多物资,而且使人民的生命也受到了很多损失,而侥幸在战争中活下来的人也因缺乏基本的生存环境而失去了性命,战争破坏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家园,吃喝供给不足,冻死的,饿死的,渴死的人很多很多,这些都导致人口锐意缩减。还有就是清初时候的战乱了,也使得本就羸弱的四川经历了一场大浩劫,接二连三的打击彻底损坏了四川的根基,人口本就稀疏,又死伤无数,有些受不了战乱的人逃离到了其他省份去避难,这样一来四川的人口少的更是可怜。
四川人口稀少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它的自然环境了,四川由于地处盆地,所以潮湿阴冷,很多人受不了当地的气候,经常生病,而当时的医疗技术又比较差,不治身亡的人很多很多,出于对死亡的恐惧他们选择离开此地,找一个适宜自己的地方去生存。
手心手背都是肉,何况四川当时还是重要边塞,所以为了四川的发展与王朝的巩固,统治者想尽一切办法让四川繁荣起来,最后证明统治者的决定是正确的,繁荣起来的四川确实为王朝的巩固做出了不少贡献。
Q2:“湖广填四川”是怎么一回事?对四川有什么影响?
“湖广填四川”是指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由政府主导的移民运动,这场移民运动主要发生在元末明初以及清朝前期,持续了约两个朝代,移民的时间长,规模大,移民人数众多,对当时四川地区的政治、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。
一、“湖广填四川”的发生背景元末明初的大移民
元朝末年,国家动荡不堪,民不聊生,全国各地相继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。其中,由徐寿辉所领导的红巾军在湖北地区发动起义。至正二十年夏,陈友谅杀徐寿辉自立为帝,徐寿辉手下明玉珍不服,于是带领二十万红巾军进入四川地区,以重庆为中心建立了“大夏”政权,自称陇蜀王。
明玉珍从湖北带入四川的士兵虽然只有二十万,但这二十万士兵加上这些士兵的家属,所以实际入蜀的人数应当有40万之多。明灭夏之后,这些士兵都留在了四川定居,成了明朝初年四川人口的主要构成。
明朝初年,国家满目疮痍,百废待兴。为了巩固统治,朱元璋决定采取大规模的移民政策,通过移民的方式使全国各地的人口达到一个较为平衡的状态,从而恢复农业生产,发展经济,以此来巩固国家政权。
洪武三年(1370年),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移民正式开始,这场移民运动共持续了22年的时间,到洪武二十六年(1393年),四川地区的人口总数已经达到了180万之多,其中有一半左右是通过移民过来的,再加上明玉珍所带来的人口,四川地区这时的移民人数占了总人口的70%左右。
朱元璋统治时期的这次大规模移民,移民人口主要来自湖北地区,成了四川地区人口增长的主要来源,为四川的发展生产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,极大地推动了四川地区的建设发展。
清朝前期的大移民
通过朱元璋统治时期的大规模移民,经过两百多年的恢复发展,到1600年,四川地区的人口已经增加到了近500万人。
但是,明朝末年,国家再次陷入动乱,农民起义遍地,大大小小的战争再加上饥荒等自然灾害的破坏,导致四川地区的人口不断减少。1644年,张献忠及其起义军三次入川,大开杀戒,对川地人民的屠杀再次导致人口急剧减少。随后清军入关,与川蜀地区的武装力量斗争的过程中,也进一步导致了人口锐减。
清朝建立后,将吴三桂分封至云南,吴三桂的叛乱时,四川地区成了主要的拉锯战场,使四川的人口又进一步减少。清朝平定了吴三桂的叛乱后,回过头一统计,得到的数字让清朝统治者大吃一惊,四川地区的人口已经由原来的500万人锐减到了50万人。
这时清朝统治者才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,为了尽快恢复农业经济,医治战争创伤,巩固封建统治,于是相继颁布移民政策鼓励外省的百姓向四川进行大规模的移民。在政府移民政策的鼓励下,湖北、湖南以及江西、广东、福建、陕西等十余省的人口,大规模进入四川,填补了四川地区因战争所损失的人口。这场移民运动从清朝初年开始,一直持续到乾隆年间结束。
二、对四川地区产生的影响
1.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以及农业的恢复发展
在统治者的鼓励之下,全国各地的大规模移民前往四川,弥补了四川地区因天灾人祸所损失的人口,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以及农业的恢复发展。
据学者统计,在清前期移民政策的影响下,四川地区的人口净增2317296人,移民人口是本地人口数量的四倍,除去移民后代,直接入川的移民有100多万人之多。这次规模空前的移民运动,对川地人口数量的增长做出了极大的贡献,极大地推动了四川地区人口的增长。
与此同时,随着移民人数的增多以及政府移民政策的激励,四川地区的大量荒地得到了开垦。随着荒地的开垦,川地的农业种植面积也在逐步扩大,再加上该地肥沃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,使得凋敝的经济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。
2.推动了四川地区文化的交融发展,产生了新文化
中华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,纷繁多彩,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各民族文化之间融合交融,推动了中华民族灿烂多姿文化的形成。而移民的过程,就是文化交融发展的过程。
在“湖广填四川”的移民人数中,湖广籍人数占大多数,这些人来到四川后,推动了楚文化与巴蜀文化的大融合大发展。移民所到之处,人们的交流往来更加频繁,以四川官话为例,湖广移民与四川当地民众在共同生活中,语言经过融合发展,经过长期的演变形成了现在的四川官话。
随着时间的流逝,各地区的人们在生产生活中,语言乡音,风俗习惯相互融合交融,形成了你中有我、我中有你的文化习俗。在共同的生活环境下,文化慢慢交流融合,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川蜀新文化。
3.推动了经济作物的传播与发展
明朝郑和下西洋期间,带回了大量的外来食物和经济作物,如玉米、红薯、棉花等,但受多种因素的限制,未能得以在全国各地推广种植,只在部分地区得到了种植,比如江西地区。
移民潮发生后,江西地区的移民进入四川地区,将这些经济作物也带到了四川,使得当地人口增多,推动了四川地区经济的快速恢复和发展。新的经济作物的引进,改变了四川地区单一的农业种植模式,推动了经济作物的传播与发展。经济作物种类的增多,使得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大为提高,使得粮食产量大为增加,人口进一步增多,也推动了经济的发展。
结语
“湖广填四川”移民运动从元末明初开始,到清朝中期结束。对四川地区的政治、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,各地区的文化相互交融碰撞,组成了新的文化,不仅使川蜀地区的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,同时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川蜀新文化,为四川地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。
参考资料:《论清前期湖广填四川移民情况及其影响》《四川地名与湖广填四川》《湖广填四川移民历史研究》《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过程》
Q3:历史上湖广填四川是怎么回事
湖广填四川历史上有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两次。由于四川在宋末元朝期间和明末时期遭受了长时间的战乱,四川人民遭到了一次次的屠戮,人口锐减。南宋时期四川人民在四川盆地抗击蒙古铁骑长达半个世纪之久,经济民生严重凋零,南宋时期四川人口近千万,赋税占全国三分之一,可到了1282年(元至元十九年)四川人口仅有60余万,赋税更是在全国排倒数,在元朝100年的统治时间里一直没有得到好的恢复。
元末明初的湖广填四川主要是自发行为,原来属于徐寿辉部下的明玉珍率军攻入巴蜀,在四川建国称帝,由于明玉珍带来的十几万部队多是由湖北地区的农民组成,所以这应该是这次“湖广填四川”的开始,期间又有大量为躲避战乱的湖广人民迁入四川,四川的人口逐渐得到恢复,至明万历六年(1578年)登记在册的四川人口为3102073人(当时还没有摊丁入亩,赋税与人头挂钩,所以实数肯定要更大)。
明末清初,四川再次经历了长时间战乱,南明政府、张献忠的农民军、清军角逐于四川盆地,这场持续三十年的战乱更是四川人民遭受了灭顶之灾。至清初顺治十八年(1661年)四川仅有人口50万(另一说8万,总之这次四川人民是遭到了灭绝式的伤害,至于是否是张献忠杀的,在这不再讨论)。湖广填四川再次展开。
明末清初的湖广填四川持续的数十年,不光是人民自发的为躲避战乱而迁入四川,更多人则是“奉旨入川”,当时清政府颁布了“楚民实川之诏”,很多都是整个村子的人被强行捆押至四川。所以这次的填四川规模要比前一次大得多,移民总数超过一百万人。因此,现在的四川人十有八九都不是老川人,而是湖广人的后裔。
Q4:湖广填四川是怎么回事,湖广又是今天的哪里?
“湖广填四川”,其实是指发生在明清时期的湖广到四川的大规模移民潮。其中,从清康熙十年(1671年) 大规模开始到乾隆四十一年(1776 年) 为止的移民运动堪称规模最大,历时105年之久。那么这场轰轰烈烈的移民浪潮究竟是这么回事?
湖广,指的就是现在的两湖(湖北、湖南)两地。历史上元代置湖广等处行中书省(简称湖广行省、湖广省),辖湖南、湖北、广西、海南、贵州大部、四川一部以及广东雷州半岛。明代和清代后只辖湖北、湖南,但仍沿用了湖广这一称呼,今之谓“湖广”,特指两湖。
众所周知,明末清初时期,发生长达34年的战乱和瘟疫,灾难几乎使得四川的人口丧失殆尽。那些曾经繁华的城池,肥美的农田都成了一片荒芜。古书记载“民无遗类,地尽抛荒”,重庆“为督臣驻节之地,哀鸿稍集,然不过数百家”;成都更是“城中人迹十三年”。曾经的“天府之国”,如今也只能成为一种记忆。有一个数据最能说明四川当时的残破凋零景象:至康熙24年,全川的人口仍只有50-60万余人。为历史最低。
在经历了如此众多的苦难之后,四川地区可谓百废待兴,急需要获得外部的支援,以求重获生机。然而摆在统治者面前的首要问题就是人口问题,于是,为了补充四川地区的人口,康熙皇帝在位期间,颁布了一系列填川政策,于是全国十几个省掀起了一场大规模的移民潮,大量湖广人氏及其他地方的人迁入四川。
随着四川人口逐渐增多,四川地区也开始慢慢重新焕发生机,约从康熙五十年起,朝廷就不再鼓励移民入川。统治者万万没有想到的是,这场大规模的移民仍然没有停止,甚至到了乾隆时期还出现大幅度的增长。从康熙颁布移民政策开始,大约155万人流入四川。到了雍正时期,由于人口过多,雍正皇帝开始限制人口流入。然而到了乾隆时期,一味放任,乃至于到了嘉庆期间,四川地区一共流入400多万人口,这造成了严重的人口过剩。
在历经几百年的人口迁移后,四川真正的土著民已经极少,更多的是来自其他省的混合居民,从而形成了今天四川、重庆人口的主要结构。曾经有一首成都《竹枝词》是这样描述的:“大姨嫁陕二姨苏,大嫂江西二嫂湖;戚友初逢问原籍,现无十世老成都。”现在土生土长的“老成都”几乎是没有的,大家都来自五湖四海,来自于“湖广填四川”移民运动。
Q5:湖广填四川是怎么回事,湖广是今天的哪里呢?
湖广填四川是指发生在清朝的一次大规模的移民
根据考证表明,江西、福建、广西等十几个省份的居民也在移民行列之中。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,四川经过战乱,导致人口急剧减少。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外地移民,其中以湖广行省人口最多。
以成都为例,清末《成都通览》曾记录“现今之成都人,原籍皆外省人”;其中,湖广占25%,河南、山东5%,陕西10%,云南、贵州15%,江西15%,安徽5%,江苏、浙江10%,广东、广西10%,福建、山西、甘肃5%。
入川规模
据《光绪广安州新志》提供的数据,湖北黄、麻籍占入广安州人数的26.64%。湖北、湖南合计约占60%。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,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积极的推动作用。其中麻城移民入川占有重要地位。
麻城移民入川的条件。从地理位置来看,四川盆地,在古代的条件下,是最佳进入四川的路线了。所以湖北麻城从元代至清前期的移民填四川中,进入四川落业的人最多。
麻城移民条件有三:一是麻城离重庆不远;二是麻城移民历史悠久,在元代、明代初年就有大 量的麻城移民入川。三是与张献忠农民起义有关。张献忠在鄂屯兵时间长,后又转战湖广、江西,特别是麻城,有许多农民入伍。故张献忠部下不少是麻城人。
张献忠失败后,有一部分人隐姓埋名留在四川。四川南川县(今属重庆南川区)的移民都是来自湖广省,尤其以麻城孝感乡鹅掌大丘人(明初麻城设四个乡,明成化年间并孝感乡入仙居乡内)为多。
整个明末清初的移民达一百多万人
有一半来自湖北、湖南。其中湖北约有30万人左右。麻城无疑占有重要比重。但麻城入四川多少人,笔者查阅麻城清代历朝县志,对移民这件大事均无记载。
据清光绪8年刻本《麻城县志》户口记载:明嘉靖35年册定麻城人口148240人。明万历47年册定人口116234人。清代年初册定人口110287人。从这个数字推论,明末清初有37953人可能是移民方式到了四川。当然这里面还包括参加张献忠农民起义人员在内。
但估计移民人数有3万人左右。这个数字如果属实,占到湖北移民人数的10%。在县级当中应当是较多的。这还不包括明代初年入四川的人数。如果算在一起估计不下10万人。
据四川大学教授胡昭曦多年前就重庆、合川、南溪、广安四地58份族谱作了研究,清代以前入四川的118户,其中湖广占有85户,而这85户中有65户来自麻城。
湖广是今天的哪里呢?
这个问题非常简单,用一句话就可以回答:湖南 湖北 广东 广西。
Q6:湖广填四川是怎么一回事?
“湖广填四川”,人们一般理解为移两湖之民,入川垦荒。细究起来,此说并非全对。“湖广填四川”,其实有狭义与广义之分。
“湖广”,作为省一级行政区域名称,早在元代就开始使用。公元1312年,元朝设置了十一个“行省”。这十一个行省即:辽阳、岭北、陕西、甘肃、四川、云南、湖广、江西、江浙、河南、征东。“行省”,是“行中书省”的简称。这十一个“行省”,管辖着元王朝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国土。当时的“湖广行省”,治武昌路,地盘包括今天的湖北、湖南、以及贵州、海南、广东、广西。明代,改行省为“承宣布政使司”。除南北两京外,将天下分置为十三个布政司,分设在江西、浙江、福建、北平、广西、四川、山东、广西、河南、陕西、湖广、山西及云南。虽然“行省”改名为“布政司”,然民间俚巷,称呼依旧,老百姓俗称之为“十三省”。
明代的“湖广布政司”,只辖湖南、湖北两省,地盘较元代大大缩小了。
清代地方官制较明代略有变革,总督,巡抚在明代系临时差遣,至清代始被固定下来成为省区一级的最高长官。后来,清廷将天下分为八督十八抚,八督为:直隶、两江、陕甘、闽浙、湖广、四川、两广、云贵;十八抚为:江苏、安徽、山东、山西、陕西、贵州、甘肃、浙江、湖南、湖北、四川、广东、广西、云南、贵州、福建、新疆、台湾。通称为十八行省或十八省。康熙以后,直隶、四川两省只设总督而无巡抚。清代的总督,一般辖两省,如川陕总督、两江总督、闽浙总督都是辖两省者。亦有辖三省或三省以上的。清代的“湖广总督”,所辖之区仍承明制,只有湖南、湖北两省。
民间所谓之“湖广填四川”,说的便是将湖南、湖北两地百姓填川移民,这是一种狭义的理解。而广义的“湖广填四川”,所指包括湖南、湖北、广东、广西、江西、山东、云贵等地的移民。据清末《成都通览》记载:经“湖广填四川”入成都籍的“成都人”,皆系“外省人”。其中湖广占25%;河南、山东5%;陕西10%;云贵10%;江西15%;安徽5%;江浙10%;广东、广西10%;福建、山西、甘肃5%。对这种现象,清末流行于世的《锦城竹枝词》有句云:“大姨嫁陕二姨苏,大嫂江西二嫂湖。戚友相逢问原籍,现无十世老成都”。《乾隆巴县志》在记录这段历史时也说:“巴渝自奢、献频躏殂龋图掖嬲吒枪选懵i锄里泯,亦鲜土著。十二里刀耕火种,楚、豫、两粤之为多。”这段文字,将川人锐减全咎于奢献之乱,固然有些太偏激。但字里行间却透露出“湖广填四川”者,除湖南,湖北人外,还有更多的是豫,粤等省人。
至于填川移民,溯其始,多言麻城孝感乡之说,这是不足为凭的。清初的麻城,不过是一小县城。孝感乡,那就小之更小了。即便尽乡以行,都是不可能填足四川的。造成此说流传,深入市井,内中因素是多方面构成的。首先元末明玉珍入川十万兵丁大多为隋州人,麻城人,早已定居巴蜀;二是张献忠攻麻城,曾得降众五万七千人,这批降众及湖北省内的壮丁被合编为“楚营”,也辗转入川,其中大部分归农落业为民,张献忠由湖北入川时,对外号称“六十万大军”,张兵败后其大部亦落籍四川;三是清初填川移民以湖广人最多。各省入川移民多是先聚湖北麻城孝感,再西上入川。故此,填川移民,冒籍麻城,充数孝感,以求庇护,盛行一时。“湖广填四川”,全川不见有川人,川人均系源自麻城孝感之说,便流传开来,历时至今!
清代两江、两广、湖广
两广:
两广同样不是单独的地名,主要指两广总督,他管辖广东省、广西省(现广西壮族自治区)。
两广总督,正式官衔为总督两广等处地方提督军务、粮饷兼巡抚事,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,总管广东和广西两省的军民政务。
两广总督的前身为顺治元年所置的广东总督,当时总督驻广州,兼辖广西。
顺治十二年,总督府迁往梧州。
康熙二年,别置广西总督,广东总督移驻廉州。
次年,撤销广西总督,广西政务复归广东总督管辖,广东总督迁驻肇庆。
雍正元年,重设广西总督,次年再次裁撤。
雍正七年,为统一西南军事指挥权,镇压苗族起事,广西政务暂归云贵总督兼辖。
雍正十二年,广西政务仍隶广东总督管辖,更号两广总督。
乾隆十一年,两广总督迁回驻广州。
光绪三十一年起,两广总督兼任广东巡抚。
两江:
两江不是单独的地名,主要指两江总督,他管辖江南、江西两省。康熙六年(1667年),因江南省人多物阜,遂分为江苏、安徽两省,分别取名于境内之重城江宁(今南京)、苏州和安庆、徽州的第一个字。此后,两江总督即辖江苏、安徽、江西三省。至于其衙门,一向设在江宁,即今之南京名胜“总统府”(煦园)所在。
两江总督的正式官衔为总督两江等处地方提督军务、粮饷、操江、统辖南河事务,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,总管江苏、安徽和江西三省的军民政务。由于清初江苏和安徽两省辖地同属江南省,因此初时该总督管辖的是江南和江西的政务,因此号两江总督。)
该职的前身为顺治四年所设置的江南江西河南三省总督,总督府驻江宁
顺治九年,总督府一度迁往南昌,该名江西总督,不过很快恢复旧制
顺治十八年和康熙十三年,江南、江西两度分置总督,不过在康熙四年和二十一年两省同归两江总督管辖
康熙元年,操江事务划归江南总督管理
康熙二十一年仍合.正式定名为两江总督
雍正元年,授与历任两江总督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之官衔
道光十一年起,两江总督兼管两淮盐政
自同治五年,历任两江总督兼管五口通商事务,授为南洋通商大臣
两广:
两广同样不是单独的地名,主要指两广总督,他管辖广东省、广西省(现广西壮族自治区)。
两广总督,正式官衔为总督两广等处地方提督军务、粮饷兼巡抚事,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,总管广东和广西两省的军民政务。
两广总督的前身为顺治元年所置的广东总督,当时总督驻广州,兼辖广西。
顺治十二年,总督府迁往梧州。
康熙二年,别置广西总督,广东总督移驻廉州。
次年,撤销广西总督,广西政务复归广东总督管辖,广东总督迁驻肇庆。
雍正元年,重设广西总督,次年再次裁撤。
雍正七年,为统一西南军事指挥权,镇压苗族起事,广西政务暂归云贵总督兼辖。
雍正十二年,广西政务仍隶广东总督管辖,更号两广总督。
乾隆十一年,两广总督迁回驻广州。
光绪三十一年起,两广总督兼任广东巡抚。
关于湖广填四川是怎么回事和湖广填四川真相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,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?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,记得收藏关注本站。
查看更多关于湖广填四川是怎么回事的详细内容...
今日天气详情" target="_blank">紫外线很弱